AI与外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暨2025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筹备会圆满召开

2024-12-02

11月24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数据研究院承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创中国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元宇宙专委会、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协办的AI与外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暨2025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筹备会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及精准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分享了丰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与会的嘉宾及参会同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就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及外科精准治疗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及展望。

图片1.png

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东方医院普外科兼胃肠外科主任蔡清萍教授主持开幕式,蔡清萍表示:当今时代,大数据与工智能正引领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并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动力。精准医疗在AI的推动下,在个性化诊治方面正取得巨大快速进步。微创外科正在经历的三维重建可视、分子显像导航、增强与混合现实,以及人体可视元宇宙,都在数字与智能的引领下走向新的高度和新的方向。随着神经网络技术和大模型的完善,手术及相关的外科亦将被重新定义,此次会议将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辅助精准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

图片2.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院士为开幕式致辞,陈义汉高度肯定了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势头,这给外科肿瘤的精准医疗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手术规划与导航、手术机器人辅助、术中实时诊断监测、术后康复与随访等方面AI已经广泛应用,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优化了医疗资源,推动了医疗创新;与此同时,AI与精准外科的结合也面临很多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可靠性和准确性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必将在外科领域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图片3.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窦科峰院士也通过现场来电的形式为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传统外科治疗理念已逐渐转向精准外科治疗,期待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能在不久的将来给外科医学事业带来崭新的局面。


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刚在讲话中指出,AI是东方医院未来发展要瞄准的重点方向,普外科也是东方医院的五大重点学科之一,因此,AI与外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的举办,将为医院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和强劲助力。李刚还特别提到,东方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各大头部医院的支持以及浦东新区政府的帮助。未来,医院将继续加强合作,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图片4.png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长秦新裕回顾了胃肠外科的发展历程,希望与会专家深入讨论、积极探索,在AI的助力下推动外科的加速发展。

图片5.png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刘颖斌教授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所带来变革的赞赏。他提到,通过这样的盛会,与会者能够共同探索AI在外科精准医疗中的创新应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片6.png

浦东新区医学会会长顾建钧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及精准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齐聚浦东,助力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预祝本次论坛能够圆满成功。

图片7.png

会议的“大师论坛”板块,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系原主任蔡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傅志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大外科主任曹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燕敏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裘正军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8.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院长朱正纲分享了题为《胃癌腹膜转移的若干进展》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胃癌腹膜转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影像学技术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以及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的探索。他强调了这些进展对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院长表达了与在场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交流的愿望,以共同推动胃癌治疗领域的发展。

图片9.png

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章小清教授带来了题为《用于免疫相容性细胞或器官同种异体移植的工程策略》的专题报告。章小清教授团队通过工程化细胞以减少免疫原性,可以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和功能,这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需要细胞或器官移植治疗的疾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图片10.png

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博士作了题为《芯片产业的最新发展与医工结合的相关思考》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强调了芯片产业是AI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底层支撑,江丰电子将深耕医工转化人工智能联合项目,坚持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图片11.png

东方肝胆医院沈锋院长带来了题为《肝胆肿瘤精准外科治疗的一些探索》的主题报告。沈锋院长指出,肝胆肿瘤治疗方法增多,技术趋于成熟,如何准确选择治疗,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十分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细化肿瘤分期,乃至个体化分期,另一方面则是要探索实用性治疗选择标志物。沈教授的报告为肝胆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图片12.png

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副院长何良华教授作了题为《脑卒中康复中的脑机接口技术》的专题报告。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何教授的报告,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13.png

会议“外科精准医疗现状与趋势”板块,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徐大志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王敬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高晓东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外科徐嘉鹏教授共同主持。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幼生教授作了题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从治疗并发症到肠道功能保护》的主题报告。李教授表示,慢性放射性肠炎(CRE)治疗已经由家庭肠外营养(HPN)为主转变到外科治疗。外科治疗CRE的并发症尽管较高,但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已经较低。而精准医学的理念和临床营养治疗的进步促进了CRE的精准外科治疗。李教授的解读为CRE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图片16.png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蒋小华教授作了题为《近端胃癌精准功能保留手术》的主题报告。蒋教授指出,近端胃癌应审慎选择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后目前无公认的最佳消化道重建方式,而贲门功能保留(SRDG)或肌瓣重建可明显改善食管反流、提高生活质量。展现了他近端胃癌手术中的丰富经验与深度思考。

图片17.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晓文教授带来了题为《进展期胃癌——围术期治疗探索路在何方》的主题报告。提供了进展期胃癌围术期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强调了个体化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图片18.pn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胰腺外科主任龙江教授作了题为《胰腺癌精准治疗现状及进展》的主题报告。对胰腺癌的精准治疗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最新的研究进展、治疗策略和实施模式,强调了分子检测在胰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

图片19.png

“AI助力消化道肿瘤临床与基础”板块,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作仁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韩俊毅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邱禧荷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外科王长明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教授作了题为《疝与腹壁外科: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来》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AI在疝与腹壁外科的应用,术前,能够预测手术复杂性及并发症;术中可以借助机器人系统的辅助;在术后可以预测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风险因素。顾教授的报告对AI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23.png

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高勇教授带来了题为《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治疗新进展》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局部晚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高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从单药治疗到联合治疗,从晚期后线治疗到早期治疗,尤其在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方面显示出潜力。

图片24.png

同济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国家杰青袁健教授带来了题为《DNA损伤应答与肿瘤》的主题报告,袁教授团队围绕DNA损伤应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肿瘤代谢如何调控DNA损伤修复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25.png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国家优青安利伟教授作了题为《Hippo通路调控胃癌的功能机制与靶向干预》的主题报告。提供了Hippo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靶向干预策略,对于胃癌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26.png

东华大学的李继云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的主题报告,展示了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早期筛查到个性化治疗,指出了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

图片27.png

随着“AI与外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的圆满落幕,与会者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在外科医疗领域应用的学术盛宴。在这次盛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AI技术如何推动外科精准医疗的发展,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让我们期待AI技术在外科精准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助力祖国智慧医疗的蓬勃发展。(普外科、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