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同守“沪” ——母子同心,其利融金

2022-06-19

这是我成为医生的第3年。

这是她成为医生的第29年。她是我的母亲,谢敏。

原本是我在上海当医生,她在贵州做医生。总说着有机会要来上海看我,但她却一直忙于工作,也一直没能兑现诺言。然而,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我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以医疗同道的身份在共同守护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

自3月起,上海的疫情形势严峻,作为一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我跟随我的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李强教授以及其他在沪的前辈们投入了疫情的一线战争中。在核酸采集点筛查潜在人群、在方舱及隔离点守护阳性患者、在医院值守一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岗位共同对抗着这次无声的疫情战争。就在我们的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时,江苏医疗队来了、浙江医疗队来了、安徽医疗队来了…,贵州医疗队来了,我的母亲也来了,越来越多的战友们汇集到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成为输注至体内的新鲜血液,共同吹响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号角。我们与来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的同道们,还有我的母亲,一起奋力拼搏在这没有硝烟战场的各个角落。

微信截图_20220619170039.png

这是我成为医生的第3年,一位富有活力的年轻医生;这是母亲成为医生的第29年,一位白发悄悄爬满发际的资深医生。我们在黄浦江的这头,她在黄浦江的那头,我们囿于疫情不能相见,被这一江相隔。但又因为这疫情,我们即便相隔,也有着统一的目标。

母亲作为贵州援沪医疗队五队的一员,参与了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她是医院联合医务部的副主任,她还是中医专家,她要下病房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治疗,她还要每天参加大交班、医疗质控…她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清晨的第一趟班车上总会看到她的身影……

每次电话里的互相慰问,每次忙里空闲时嘘寒问暖,每次力不从心时相互勉励。我们这一刻不再作为普通寻常家庭母子,而是战友,一并连着的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战友。

这特殊的时刻困难吗?是的,无疑是困难的。

这困难的时刻我们能度过吗?能的,有我、有她、有他们。


这是儿子成为医生的第3年。

这是母亲成为医生的第29年。

我延续着她的血液,我也承载着她传承的医道。

我们是母子,我们是医生。

直到母亲到达了上海,她才告诉我,她作为贵州援护医疗队五队的一员来沪支援。然而,即便她已经到来沪支援了快1个月、即便我们的地理距离十分的接近,但彼此作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忙碌却让我们无法找到空闲的时间相见。我们只能相约以后再见,我们只能期待着疫情尽快褪去,我们期许着作为普通的母子再团聚。

又或许,这场属于全国人民与病毒的战争,不只有我们这对母子,或许还有一对母子、两对父子、多对兄弟,以及无数为求得百姓无恙、家国安康的友人们、战友们。我们在这里,省内省外,五湖四海、四海八方,汇聚与此,势要将这病毒拿下,势要将这疫情平复。是华夏儿女那共同的灵魂,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为炎黄九州大地而奉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历史的接力棒传至我辈手中,我将以自身的能量与热血,换来家国的平安。

是的,疫情终将褪去,中华终将胜利。

 

后记:贵州医疗队于2022年4月26日抵沪驰援,2022年5月27日顺利完成援沪任务返回贵州。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母子二人均在上海,但因为当时的防疫政策(一人在浦东、一人在浦西)和各自的抗疫任务,直至贵州医疗队离开,这对母子也没有见上面。   

             

(上海市东方医院内科基地住院医师 廖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