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委员、Nature旗下刊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 编委 (editorial board member)。
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的疾病机制。选择具有简洁清晰的神经系统、丰富的行为表型和便于遗传操作的优良模式动物建立相应的疾病模型和行为范式,利用多学科交叉的非侵入性技术手段,建立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和宏观的功能/行为之间的联系、在神经环路层面系统解析感觉传导的分子与细胞神经机制、信息的整合与提取以及环路的发育和功能异常,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的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2012年加入同济大学生命学院,获中组部“青年千人”、上海市“浦江学者”及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长期研究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功能,在神经环路层面系统解析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的分子与细胞神经机制、信息的整合与提取以及环路的发育和功能。成果发表于 Nature,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PNAS 等,并被分别被 Cell、Current Biology 等刊物专述评论。学术成果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科学版首页报导, 并有两篇论文被 Faculty of 1000 遴选为必读论文。
1、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分子机制研究、2023、15万、主持。
2、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睡眠剥夺影响记忆编码和巩固的分子机制研究、2023、150万、主持。
3、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017YFA03303、神经干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机制,2017、 750万元、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2840、本体感觉调控的分子神经机制及其在发育和疾病中作用的研究。2019、直接经费59万元、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528、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秀丽线虫抉择的分子机制与神经环路。2017、直接经费60万元、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1489、伤害性感受的分子机制及神经环路的研究、2014、75万元、主持。
7、上海市科委“浦江学者”、2013年、20万元、主持。
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50万元、主持。
9、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300万元、主持。
10、美国心脏学会博士后基金(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HA Award #0825841G、Regulation of muscle activity by a stretch-receptor neuron and mechanosensitive TRP channel、2008、资助金额$98,476 、主持。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上海市杨浦区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常委(教育界别)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教育界别)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海外界别)
Young leaders forum member b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NCUSCR)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 (CPIFA) (中美青年领导者论坛成员)
1、记忆跨代遗传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和神经环路
2、睡眠调控的分子通路和神经环路
3、慢性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