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介麟

专家介绍

Expert introduction

医疗专长

擅长心源性晕厥、复杂心律失常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包括:遗传性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氨敏感性室速、早期复极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脏停搏、心脏传导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速、室上速、室速/室颤)和心脏性猝死等。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超过6000例,包括心脏起搏器、除颤器、三腔起搏器等植入手术。

研究方向:

主要进行恶性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和防治、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机制、心力衰竭致猝死的预警、和心源性晕厥的防治研究。

个人介绍:

科室副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198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北京阜外医院工作。

1991年赴联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Ulm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1994-1998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通道学机制,历年在AHA年会报告研究成果并在《Circulation Research》等重要杂志发表。

1999-2001年任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心脏科离子通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离子通道基因变异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研究论文发表在《J Clin Invest》和《J Mol Cell Cardiol》等重要杂志。    

2001年底回北京阜外医院工作,长期担任病房主任,坚持门诊、查房和手术一线工作至今。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6000余例, 以起搏器,除颤器等植入器械为主,年植入手术量超过500台。多次被评为“兢兢业业”好医生、最佳出诊大夫、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病房、优秀党支部等称号。

2004年筹建了北京阜外医院病理与生理实验中心并兼任中心主任,为全院临床专家提供实验和技术服务。

本人主要进行心脏离子通道基因和功能研究、复杂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机制研究、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了我国心房颤动相关基因多态性、长QT综合症、早期复级综合症等致病基因变异;在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了多个国人心力衰竭致猝死的遗传学、血清学和心电学预警指标;发现了中成药是多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和病理生理学双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培养博士研究生24名,博士后2名。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国外发表70余篇,主编国内第一部《遗传性心律失常》专著等。研究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获奖,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12项。

2019年获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心律学杰出贡献奖。

2016年11月起履职上海市东方医院,相继任心内科常务副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心脏医学部执行主任、和心内科副主任。

2018年起创建了东方医院国内首批晕厥诊治中心和长江三角晕厥诊治医联体牵头单位,历年举办“上海晕厥大会”,举办长三角晕厥诊治医联体病例讨论沙龙,大大提高了长三角晕厥临床诊治水平。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心电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心内科专业委员会顾问

上海市浦东新区房颤中心(专病联盟副主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委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

中国循环杂志编委

疑难病杂志副总编


1.2006年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悸的应用研究》,第三完成人,证书号:2006102 

2.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悸(抗心律失常)的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证书号:200701-01 ZY-28-R-02 

3.Feng Li, Pu Jielin et al: In vivo and in vitro electro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rb in miniature swine heart and isolated guinea pig ventricular myocyt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 HRS Presentation 1st Asia-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Scientific Session (APHRS 2008) In conjunction with 4th Asia-Pacific Atrial Fibrillation Symposium (APAFS 2008) Singapore 

4.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证书号:2009-J-234-2-07-R02 

5.201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致运动员猝死性心脏病的早期预警及医学干预研究》,第二完成人,证书号:KJ2010-3-11-G02 

6.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第六完成人,证书号:2010医-3-020-06 

7.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第六完成人,证书号:201002032P0706 

8.Wang Rongrong Jielin Pu SCN5A POLYMORPHISM RESTORES THE FUNCTION OF A NOVEL 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J WAVE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The 3rd Asia-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Scientific Session In Conjunction with 6th Asia-Pacific Atrial Fibrillation Symposium Oct. 27-30, 2010 ICC Jeju, Jeju Island, Korea (Third award of young investigator) 

9.Juanhui Pei, Jielin Pu et al: The predictive values of β1-adrenergic and M2 muscarinic receptor autoantibodies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HRS 2012, post.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Best clinical science award” of American Chinese Heart Foundation, Boston, USA 

10.“中青年起搏电生理突出贡献奖”,中国心律学会,2011年7月2日,北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2011年年会暨30周年纪念大会。 

11.中国心律学杰出贡献奖, 2019年6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第十九届中国心律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