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工作30多年,擅长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白血病等血液病的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疑难病的综合治疗。
1. 骨髓瘤的发病机制研究
2. 骨髓瘤、淋巴瘤的转化研究
3. 骨髓瘤、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东方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留美助理教授。
1998年起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2001年获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9年在世界上骨髓瘤临床治疗最权威机构之一的美国阿肯色州医科大学骨髓瘤临床治疗中心工作,任美国助理教授。师从世界著名的血液学专家Bart Barlogie教授、Guido Tricot教授和Frits van Rhee教授,从事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009年被人才引进回国加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工作,2022年11月调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工作。
30多年来,聚焦血液系统常见肿瘤骨髓瘤和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对骨髓瘤患者的综合治疗,应用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单抗等新型药物,以及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治疗骨髓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创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血液病临床分子检测实验室和骨髓瘤/淋巴瘤诊治中心,开展了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新技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文汇报、文汇APP等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骨髓瘤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药物研发等方面,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影响。
施教授带领的血液科团队运用科学研究手段解决临床治疗耐药困扰,医研俱进,成果卓著,影响力近年来明显提升。血液科在上海市三甲医院各学科竞争力排名中,2020、2021年度排名分别为第三、第五。在2020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列全国第42名,居上海市第三。根据“全球学者库”2020年“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施教授列全国血液病专家百强排名第38位、上海市第三。
学术职务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第四届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青和重点项目终审专家
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系统专家
上海市血液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美国血液病学会会员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影响因子:6.429)杂志副主编
获得奖项
荣获第二届“上海市最美女医师”和“2017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奖等奖项。
获得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主持上海市人才项目2项。
发表文章
以通信/第一作者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73篇,影响因子共420分,包括Blood、Cancer Research、Leukemia、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以及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中文论文。获抗骨髓瘤/淋巴瘤药物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